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蝎虎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dac28a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記得唸大學住在學生宿舍的第一天晚上,因為白天的繁複活動及燥熱天氣,使大家精疲力盡,一躺下來即呼呼大睡,但有個室友卻翻來覆去一直睡不著,原來他被牆上咯咯咯的叫聲吵得無法入睡,這個聲音就是蝎虎(俗稱壁虎)的叫聲。據說大安溪以南的蝎(壁)虎會叫,以北的不會叫;而這位室友住在台北,也剛好是這輩子第一次聽到壁虎的聲音。    蝎虎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南方、琉球群島、東南亞、非洲、馬達加斯加、北美洲南部及中南美洲等地;台灣的蝎虎族群量龐大,主要分佈在中部、南部和東部,以及蘭嶼、小琉球和澎湖地區。現有逐漸擴散到北部的現象。(林與鄭,1990)。蝎虎的腳趾下皮瓣兩列,每一腳趾均有爪,身體背面有疣鱗。斷尾後再生的尾巴沒有明顯的環節及疣鱗;黃昏後開始活動至隔日,叫聲頻繁,但白天偶爾可聽到。  食:    大雨過後的夏日黃昏,微弱的燈光吸引或白或灰的粉蛾和出外交配的白蟻,小黃燈周圍的牆壁上停著一些繞燈遊戲或求偶剛結束而尚未收起翅膀的小昆蟲,沾滿濕氣的黑暗處,赫然出現數隻乳黃色的爬蟲類飛奔而來,只見一隻隻的蟲子迅速遭其吞噬,且在進食過程中不斷的爭吵,好似喋喋不休的長舌婦,牠們就是蝎虎。蝎虎貯存能量的肝臟或脂肪體整年並無一定的規律性,但脂肪體在1月時有一高峰,2-4月降至最低;蝎虎脂肪體的貯存與生殖有關而與冬眠能量的使用無關(鄭和林,1977),牠們偶爾也吃同類的小壁虎。  衣:    蝎虎的體色極易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在透明玻璃或淡色環境裡,體色呈鵝黃色,身體晶瑩剔透甚至都可看到腹內的蛋和內臟;在顏色較深的環境中,體色成深褐色,背上還有一些小斑點。此種顏色的改變是一種求生存的保護色,可減低被天敵發現、捕食而增加存活率。  住:    蝎虎喜歡棲息在各種建築物內,人工用於輔助小樹免於傾倒的腐竹內、樹幹或大石頭,甚至日光燈罩內都可發現牠們的蹤跡。由於住的條件不挑剔且跟人很接近,所以牠們是台灣所有守宮科蜥蜴分佈最廣泛者。蝎虎似乎有群聚的現象,野外常可發現數隻蝎虎住在一起。  行:    蝎虎的腳趾下具有皮瓣兩列,而且每一腳趾均有爪;此一構造賦予蝎虎諸多方便,不僅可在粗糙的樹幹或牆壁上攀爬,亦可在光滑平面或玻璃上如履平地,當然也可倒掛遊走,不會發暈。地心引力對牠似乎從無影響,倒掛牆壁時,仍能如賽跑般的飛奔;但偶爾會掉下來,只是不曾見其摔死。  育:    蝎虎最小成熟個體的吻肛長約3.6公分。雖然全年生殖,但產蛋期集中在每年的3-8月間;每年約生二次,每次生二個蛋,其下蛋於牆壁隙縫或樹洞和腐木隱密處,蛋的大小約5×12mm,孵卵期約為46-58天(林和鄭,1990)。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白斑石龍子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麗紋石龍子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脆蛇蜥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短肢攀蜥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雪山草蜥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台灣蜓蜥